日韩欧美综合在线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免费精品_在线免费国产久_日韩欧美国产综合

像紅柳一樣扎根新疆

新疆新聞在線網7月17日消息(記者 丁曉丹):中科院新疆生態(tài)與地理研究所研究員劉銘庭扎根邊疆60多年,精心研究和推廣固沙植物檉柳,為新疆荒漠化治理做出了積極貢獻。退休后,劉銘庭和老伴把家安在于田縣,給農民手把手教授紅柳大蕓的種植管理技術,幫助農民脫貧致富。

這些天,86歲的劉銘庭忙著整理人工種植大蕓的資料筆記和照片,為出書做準備。劉銘庭說:“翻頁日記,我走到哪就記到哪,已經記了幾十個本子……”

這些本子記錄著劉銘庭大學畢業(yè)后到新疆工作的點點滴滴。1957年,從蘭州大學生物系畢業(yè)的劉銘庭響應國家號召來到新疆。1959年,他參加了中國科學院組織的塔克拉瑪干科學考察隊。沙漠里天氣變幻莫測,時而日曬難耐,時而疾風如刀,劉銘庭連續(xù)三年每年有半年多時間都在沙漠里考察。正是在這次科考中,劉銘庭發(fā)現(xiàn)了紅柳新品種——“塔克拉瑪干檉柳”,之后,又相繼發(fā)現(xiàn)了莎車檉柳、塔里木檉柳、金塔檉柳、白花檉柳4個新品種。通過發(fā)現(xiàn)和推廣這些品種,為新疆防治荒漠化做出了積極貢獻。

1982年,流沙逼近新建的策勒縣城,策勒縣城面臨第三次遷址的危險。中科院臨危受命,劉銘庭和同事守在沙漠邊一待就是五年,在策勒縣治沙15萬畝,使流沙前鋒后退了4到5公里。之后,他又跑遍南疆多個縣市推廣種植紅柳達500多萬畝。劉銘庭說:“我們大學畢業(yè)以后在新疆要干事情,就是要建設新疆、改變新疆的惡劣的環(huán)境?!?/p>

1995年,聯(lián)合國環(huán)境規(guī)劃署在第一個“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”期間,將首次設立的“全球土地退化和荒漠化控制成功業(yè)績獎”授予了劉銘庭主持研究的紅柳造林項目。當年,于田縣人民政府慕名邀請他種紅柳大蕓、治沙脫貧,已經退休五年的劉銘庭二話沒說,帶上鋪蓋卷就趕往于田。為了讓更多當地群眾學會人工種植紅柳大蕓,劉銘庭不顧兒女反對,又和老伴儲慧芳把“家”安在了于田縣。劉銘庭的大女兒劉渠華說:“父親要下去的時候,其實我們挺不愿意的。但是,是攔不住的。做這件事情,能夠給予他們那種巨大的快樂,也是我們滿足不了的,只有支持?!?/p>

1997年,劉銘庭主持的紅柳大蕓人工繁育技術在于田縣獲得成功。2003年,他獲得全國大蕓種植的第一個發(fā)明專利,緊接著又成功研發(fā)出大蕓“開溝播撒高產法”,到劉銘庭實驗農場學習紅柳大蕓種植技術的單位和個人絡繹不絕。他始終堅持無償傳授紅柳大蕓的種植技術,當地農民遇到技術難題,他總是隨叫隨到。截至2017年底,于田縣紅柳種植面積17萬畝,大蕓接種面積15萬畝,帶動了500多戶農民脫貧致富。于田縣發(fā)改委主任、扶貧辦主任唐明生說:“于田人均耕地只有1.73畝,缺水,紅柳大蕓很適合我們于田,就在沙漠里面種植,好管理,技術要求不高。之后覆蓋到民豐縣、策勒縣、洛浦縣、墨玉縣,都是依靠劉教授的先進的技術。”

如今,86歲的劉銘庭一刻也沒歇著,還每天堅持整理大蕓人工種植技術筆記。劉銘庭說:“堅守原則,愛黨、愛國、愛邊疆,無悔無怨。寫一本肉蓯蓉的繁殖技術的書,能把這個東西教給群眾,這就是我最終的目的。”

微信“掃一掃”分享至朋友圈